茶源:安化天尖、贡尖、生尖和花砖茶的历史由来

清乾隆间(18世纪),晋、陕茶商在安化采购陕引后,就地加工为散茶成品,原分”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乡尖、捆尖”几种。

芽尖和白毛尖都是谷雨前后采制的细嫩芽叶,多白毫,状如雀舌,包装为一斤一篓,每60小篓装入一个套箱内,茶商作为馈赠贵官、亲友的高级礼品。陶澍诗中的”雨前香”、”谷雨尖”、”毛尖如鹤毛,挨尖类雀舌”就是指这两种茶;茶号门联也有”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先占一枝春”之句。

天尖以下各茶,质量渐粗,都是商品茶。

其中贡尖又分头黄、二黄两种;生尖分为正号、副号两种。

捆尖因叶片较宽,人工加以蒸、捆、烘焙成为条形,拣出黄叶。

清末以后,主要只生产天尖、贡尖、生尖三种。1972年改名为”捆尖”一号、二号、三号。1983年仍恢复原名。

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行栈雇人下乡采办茶叶原料,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又改为”百两茶”;

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而成花卷,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所以又称”千两茶”;

花卷制造时,操作繁杂,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物料消耗多,1958年,湖南省安化第二茶厂(今白沙溪茶厂)试用机械压制,改为长方形砖,规格为34.5X18.3X3.5cm立方,称为“花砖”,仍维持花卷原有的品质风味,经征求销区意见后,正式投产。1962年经上级确定为每块2公斤。这是黑茶成品中的一大改革。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