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川红工夫
产于四川省宜宾、高县等地,以宜宾“早白尖”品种所制的产品最具特色,早白尖工夫红茶为川红珍品。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川红工夫红茶为工夫红茶后起之秀。
早白尖茶树为优良品种,分布于四川省宜宾市的宜宾、高县、筠连、珙县等县。所植茶树具有春芽萌发早的特性,比川西早30—40天,采摘期长40—60天,全年采摘期长达210天。其川红产品4月即可进入市场,以早、新取胜。川红之珍品名为“早白尖”。
早白尖工夫红茶,成品条索紧细,毫峰显露,色泽乌润,香气鲜嫩带橘子香,滋味醇爽,汤色红亮均匀。该茶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应市较早的一个茶叶品种。每年4月即可进入国际市场,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点及优良品质,博得国内外茶界的赞誉。1985年在里斯本第二十四届世界优质食品质量评选会上,峨眉牌早白尖工夫红茶获金质奖章。产品出口独联体及东欧诸国。
十一.贵州红茶
从20世纪50年代起,贵州同全国一样就生产条红茶,即工夫红茶。1958年后将工夫红茶改为红碎茶,即“黔红”,直接由上海口岸进入国际市场。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为扩大外销市场,贵州湄潭茶场于1963年将工夫红茶改为红碎茶,在试验基础上,于1964年生产210吨,经广州出口也获得好评,每吨卖价达5638.60元。从此,黔红生产迅速向国营茶场扩散。
到了20世纪70年代,贵州也被列为全国6个红碎茶主产省份之一,再进一步由国营茶场扩张到遵义、湄潭、兴仁等近20个乡村集体茶场。
十二.广西红茶
广西红碎茶外形颗粒紧结,身骨重实,争泽乌润,内质香气高锐持久,汤色红艳,滋味浓烈鲜爽富有刺激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西红碎茶由于其良好的品质,被列入全国第二套红碎茶标准。
广西红茶的杰出代表是凌云红茶。凌云红茶指的是用凌云白毫茶品种的鲜叶,根据特定的工艺制作而成的红茶。凌云县是凌云白毫茶的原产地,素有“白毫茶之乡”的美誉。凌云白毫茶原是凌云境内的野生茶树,从1963年才开始人工种植,该县境内至今尚有300亩连片的千年古茶树林。1984年凌云白毫茶经全国优良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国家级茶树良种。凌云白毫茶鲜叶内含物丰富,特点是茶多酚含量与其他大叶种相当(35.6%),而氨基酸含量(3.37%)却远高于其他品种。
1988年广西红茶生产及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口红茶4353吨,占当年广西茶叶总产量的83.2%。近年来,广西的红茶产量在200-400吨之间,而且大部分是订单生产的特种高档红茶。
凌红金毫和凌红金螺是目前市场认可度高而且有特色的品种,每年仍有一定的出口量。该茶的鲜叶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由于鲜叶嫩度高,所以冲泡时水温宜控制90℃左右,才能充分领略凌云红茶的甘、艳、芳,“甘”即香气馥郁芬芳,“艳”为汤色红艳剔透,“芳”是滋味甘鲜甜醇。
十三.海南红茶
海南红茶曾经香飘全世界,茶产业曾经十分辉煌。海南红茶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大力发展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9年根据国家计划,在海南建立红茶出口货源基地,最早建立了通什、白马岭、岭头3个国营茶场,利用当地野生大叶种和从云南引进的阿萨姆大叶良种来繁殖。至1965年,海南岛共开发新茶园1.5万亩,年产干茶350吨。到1970年,海南岛茶园达1.8万亩,年产干茶1500吨。1980年,全岛拥有茶园4万亩,年产干茶6000吨。1993年海南省拥有大小茶场(厂)50多个,其中国营农垦种茶农场(厂)就有37个,茶园面积达12万亩,年产干茶8000多吨,是海南省茶叶生产的鼎盛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以生产红茶为主。南海茶场生产的C.T.C红茶,五指山、岭头茶场生产的红碎茶和红条茶,96%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1998年,全省茶园面积为7.2万亩,产量为3000吨,到2000年茶园面积进一步下降到5万亩,产量不足2500吨。
十四.英德红茶
2005年8月,广东省英德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2006年12月,英德红茶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并发给“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
英德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先后发展现代化新式茶园5500余公顷,建立大小茶厂58座(其中年产500吨干茶茶厂5座),加工生产大叶红碎茶(含部分其他茶类)11.573万吨。英德加工生产的大叶红碎茶,八成以上由国家外贸出口。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德的省属国营农场首先从云南省引进“云大”茶种首批试种成功,经几年努力,发展新式茶园200余公顷。1959年,首批红茶产品问世,奠定英德发展茶叶生产的大好前景。据统计,1963-1967年发展新式茶园2500余公顷; 1973-1975年种茶800多公顷;1986-1989年发展双行合理密植茶园2200多公顷。合计发展茶园5500余公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德的茶叶年总产量已经超过2500多吨。
十五.越红工夫
越红生产开始于1950年。当时,中国茶业公司决定大规模改制红茶。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成立红茶推广大队,1951年在嵊县、崇仁、南山、三界及新昌遁山改产红茶。同时,从安徽、江西红茶生产老区聘请技术人员数百名前来协助工作,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的应届毕业生近20人参与技术指导。1951年绍兴地区的红茶达到2218.55吨,成为浙江省的主要红茶产区,由于绍兴曾是越国的首都,于是将绍兴地区生产的红茶取名为“越红”。
据资料显示,1951年上海口岸出口红茶6870吨(上海口岸是我国当时唯一的出口口岸),“越红”的出口量为2600吨,占我国总的红茶出口量的37.85%。
1955年因红茶外销形势转好,绍兴、诸暨两县又改产红茶。是年,绍兴和诸暨两县的红茶产量达到2045吨,占浙江省红茶产量的60%以上。
1978年红毛茶收购量高达10549.1吨, 1980年,浙江省的红茶产量降至5342.95吨,“越红”开始走向下坡。
十六.九曲红梅
“九曲红梅”筒称“九曲红”,又称曲乌龙,产于钱塘江畔、杭州西南郊的周浦。据调查,生产九曲红梅已有百余年历史。生产九曲红梅的茶园面积和产量占全省茶叶的份额甚少,但因其品质独特,为杭州市的十大名茶之一,故被誉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明末清初,杭州所产红茶颇有名气。徐珂《可言》中说:“杭茶之大别,以色分之,曰红,曰绿。析言之,则红者九:龙井九曲也、龙井红也、红寿也、寿眉也、红袍也、红梅也、建旗也、红茶蕊也、君眉也。”其实在徐珂所说的“红茶九”中有红茶名、白茶名,也有乌龙茶名。据著名学者庄晚芳先生等著《中国名茶》中一书记载,比较科学地推究,九曲乌龙当起源于武夷山的九曲,为工夫红茶的一种。太平天国时期,几经战乱,当时福建和浙江平阳、绍兴、天台等地农民纷纷向浙北迁徙。最先有13户贫苦农民上杭州市郊大坞山修建草舍,劈山种粮,伐林栽茶,以谋生计。这些南来的农民有制红茶的经验,所制红茶由沪杭一带的茶行、茶号以好价收购。附近湖埠、社井一带农民相继效仿采制红茶。此后,大坞山一带茶农对茶叶采摘、制作精益求精,以质取胜,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红茶外形,风味也有改进。后来,产区扩大,产量大增,名声也日渐扩展,并把“九井九曲”、“龙井红”、“红梅”等多种名称统一为九曲红梅。
2009年6月,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七.江苏红茶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苏红茶的生产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苏红条茶、江苏红碎茶和苏红名茶。20世纪60年代前,苏红的鲜叶原料均采自宜兴小叶群体种,后来引种安徽槠叶种,同属小叶种茶树;20世纪80年代引进栽植的福鼎大毫、福鼎大白茶系中叶种,为后来创制苏红名茶提供原料。
苏红条茶
20世纪50年代,国家鼓励生产红茶,江苏被列为“新开辟的红茶区”,产品要求为条形的红毛茶,统一定名为苏红毛茶,这也是“苏红”名称的由来。1962年起,苏红毛茶年产量超过300吨。
从1968年开始,为满足省内常州、苏州、丹阳、宜兴等市场需求,开始苏红毛茶的精制加工,生产条状形的苏红工夫茶,又称苏红条茶。苏红工夫茶生产、收购、调拨按省统一标准样价进行。
苏红工夫条茶从1970年代开始,产量稳步增长,1991年产量超过1000吨,1993年达1250吨,1997年为1400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2.8%,但从那时起,年产量急剧下降,最小时年产量不足百吨。
苏红碎茶
1960年代初,国家鼓励茶场试产红碎茶。1962年,江苏省芙蓉茶场率先试验,1963年被外贸部、农业部、农机部确定为全国红碎茶6个生产试点之一,当年试产20多吨,产品直接交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
从1964年到1991年,红碎茶一直是江苏的主要茶类,红碎茶年产量一直占总产的40%以上,1986年更达到创纪录的3936吨。至1997年,江苏省已经完全停产红碎茶。
苏红名茶
1996年宜兴县岭下茶场为挖掘福鼎大毫茶园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大毫茶鲜叶茶多酚含量高达25.7%,酚氨比值高达7.34,比较适制红茶。选用大毫茶树的单芽、一芽一叶初展鲜叶,研制苏红名茶竹海金茗。
竹海金茗创制成功后,引导各地茶场竞相制作各种苏红名茶。
竹海金茗的品质风格为条索细紧、色泽乌润、金毫披露、汤色橙红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甘醇浓厚、叶底嫩匀黄亮,颇具特色。
十八.台湾红茶
台湾红茶在日据时代,曾经以“日东红茶”享誉国际;台湾光复后,日月潭红茶和鹤冈红茶成为台湾红茶的驰名品牌。目前,台湾所栽种适制红茶的树种有阿萨姆种、大叶种、台茶1号、台茶7号、台茶8号、台茶18号、台茶21号及野生山茶树等。
1、阿萨姆红茶
台湾现存的红茶里,历史最悠久的是以印度阿萨姆大叶种为基础培育而成的台茶7号、台茶8号茶种所制成的红茶,一般通称为阿萨姆红茶,目前在南投鱼池乡一带仍有零星种植。阿萨姆红茶的茶型为一般较常见的红茶的切碎型,除了阿萨姆既有的醇厚扎实风味外,还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水果干香。
2、大叶种红茶
大叶种红茶是以台茶7号、8号与18号红茶混调研制而成。大叶种红茶含有大量芽叶,气味浓烈芬芳、甘醇馥郁,独树一帜。分OP与BOP两个等级。
3、红玉(台茶18号)红茶
1999年命名为台茶18号,别称红玉、涵山红茶,台湾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以本地野生种台湾山茶与来自缅甸的大叶种红茶杂交,经过近一甲子选育而成的红茶新品种,具有奇特且深度的香味,除了天然肉桂香气外,还有淡淡薄荷香。曾被日本知名茶叶专家山西贞教授赞誉为具有“台湾香”。
4、台茶1号与台茶8号红茶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育成的台茶1号、台茶7号、台茶8号茶树品种,是从很多阿萨姆品种里面选拔出来的一个品种:因为滋味非常的浓稠,香气属于熟果香之一类型,具有与印度阿萨姆红茶香味类似之浓郁甘醇,拥有特殊肉桂香味。
5、台湾山茶红茶
台湾山茶红茶产量非常少,市面上几乎看不到。这一红茶来自于埔里当地早年曾种植台湾山茶的碧庐茶庄。山茶红茶有结球状与条索两种茶型,初闻时带有如玫瑰花般的甜香,入口后则清香爽醇,喉韵甜润。
6、蜜香红茶
蜜香红茶是台湾具有代表性的茶品,颇有东方美人茶优异特色的蜜香红茶。在每年芒种(端午节前后)时候,一种叫做小绿叶蝉的昆虫很多,茶树叶被其叮咬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蜜香。蜜香红茶在制法上和一般红茶略有不同,较近似于乌龙茶制法;揉揉、完全发酵、杀青后,再经过一道静置闷热过程,以强化此茶特有的甜美香气。茶型则为未经切碎的条索状;浓郁的热带水果、蜂蜜、花香,馥郁甜柔,近拟东方美人茶,却又洋溢着红茶所特有的圆润口感!
小结:
纵观历史,横察地理。中国红茶发源于闽赣边境的武夷山应是不争的事实。是河口镇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机遇,孕育了中国工夫红茶鼻祖——河红。
工夫红茶文化的传播,茶商、茶工,功不可没。这里仅说三点。
其一,近水楼台,宁红最早。幕阜山区的江西武宁、修水、湖南平江、湖北崇阳等县为宁红茶区。1840年湖北羊楼洞红茶庄达50多家,年制红茶10万箱,达5万余担。
清·同治《平江县志》载:‘茶,邑产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平江生产红茶在1847年以前,其后毗连的长沙、浏阳等地也仿制红茶。咸丰4年(1854年),广东商人取道湘潭到安化设厂(广庄),采购鲜叶制造红茶,经济效益颇好,因而产区逐渐扩大到新化、桃源、溆浦、沅陵等地。(见《中国红茶经典》P114-115)。浏阳、长沙、安化、……步宜红工夫后尘,创湘红工夫。
其二:清道光年间,有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河红帮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转广州出口。清·光绪十一年(1885)《鹤峰县志·续修本》载:到鹤峰(容峰土司)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庄号在五里坪精制,由渔洋关运至汉口,洋人称之为“高品”。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收茶,由汉口开始单独出口。1842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设立洋行收购红茶,宜红茶转售到西欧。(见《中国红茶经典》P127)。谚语:“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红帮茶师遍中国。”在这里寻找到了注脚。河红茶文化在鄂西湘西开花结果的史实,一清二楚。
其三:至于政和工夫,最早就是河红的边缘产区。鸦片战争后,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更是河红茶文化一脉相传。
祁红工夫、滇红工夫问世更晚,其茶文化传播路径就不用细说了。
建国后,中国工夫红茶自1950年代末,改轧制分级红茶、分级红茶、红碎茶。除安徽祁红外,南方生产红茶的省,都是统一的发展思路。
中国红茶经过400年的发展,走向衰落。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到无足轻重的状况,国家也已不缺外汇了。红茶出口持续亏损,没有“免费的午餐” ,企业难以维继。
二是资源条件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与国际茶叶市场上畅销的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的红碎茶相比,中国红茶,质次价低,一旦产能过剩,中国红茶首当其冲。
三是传统的茶叶消费文化的影响。自古至今,中国人以消费绿茶为主,中国是“绿茶王国” 。而红茶生产、消费的历史仅400年,且主要是出口贸易。在中国,红茶消费尚未普及。
中国红茶生产发展史就是中国红茶对外贸易市。红茶内销市场是一片广阔的处女地,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生产精品红茶(名茶)是目前红茶产品开发的共识。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台湾等省精品红茶尚有发展空间。信阳红、遵义红、婺源红、……近年又橫空出世。但是,红茶内销市场的未来,受消费文化的制约,文化即生活,生活习俗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