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已沏,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叶名称。属绿茶类尖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

太平猴魁
其外形“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素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系列中。产于安徽太平县猴坑一带高山区的猴村、猴岗和颜家,故名“猴魁”。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的茶园皆分布在350米以上的中低山,土质多黑沙壤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茶山地势多坐南朝北,位于半阴半阳的山脊山坡。由于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活,云雾笼罩,故而茶质别具一格。
太平猴魁
品质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独具风格,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芽藏而不露,有“两刀夹一枪”之说。成茶挺直,呈两头尖,不散不翘不曲,魁伟匀整,手掂沉重,丢盘有声。新茶色泽苍绿,主脉呈猪肝色,侧脉粉红。白毫多而不显,叶底匀净发亮。入杯冲泡,开展徐缓,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叶影水光,相映成趣。香气高爽,带有明显的兰花香,味浓鲜醇,回味无穷。冲泡三四次滋味不减,兰香犹存,具有香高持久,耐泡的特点,名列诸茶之尖,实不愧为魁尖
采摘
猴魁采制之考究,标准之严格,在我国名茶中,亦属魁首。采摘过程,执行“四拣八不要”的原则。拣山:拣高山、阴山茶园;拣棵:拣生长旺盛的茶蓬;拣枝:拣挺直茁壮的幼枝;拣尖:拣匀整一致的一芽二叶;为了保证鲜叶大小整齐、老嫩一致,对采回的鲜叶要按照一芽二叶的标准一朵一朵的进行选剔,做到:无芽不要,过小不要,过大不要,瘦不要,弯曲不要,病虫危害的不要,淡色不要,紫色不要。而且要在清晨蒙雾中采摘,雾退即收工,一般只能采到上午十时。炒制过程,分杀青、烘干两道工序。烘干工序又分毛烘、二烘和拖老烘。整个制茶过程,投叶量少,手势轻巧,适时变换手法,使芽叶形成独特的扁圆形状。猴魁的包装要趁热装桶,茶冷封盖。盛具以锡桶为上,铁皮桶次之。若长期保存或远途转运,则以锡密封。
泡法
🍵应该选择高玻璃杯(不是高脚杯),可以观察茶汤色泽和茶叶沉浮、移动、舒展的变化,这是一般茶叶所没有的境界,所谓赏心悦目,杯小乾坤大就在于此。其色、香、味、形在众多名茶中独具一格。
🍵太平猴魁冲泡用水以天然矿泉水最佳,可以使茶叶品质发挥到极佳状态,一般来说纯净水就可以。
🍵冲泡水温适宜在90℃左右。冲泡时,先冲上1/3杯开水,少顷再冲至七八成满,冲泡3分钟左右即可获得最佳味感。此时太平猴魁的茶韵、纯香、甘甜都一一表现出来。
🍵太平猴魁的冲泡通常为3至4次,尤其是第二次冲泡品味极佳。有些爱好者还将太平猴魁用凉水冲泡,喝起来生津止渴,清爽提神。不过用凉水冲泡,需要极好的水质,而且浸泡时间要长一些。
传说一:“太平猴魁”产于我国黄山北麓太平县的猴坑、猴岗和彦村。当地传说,古时一位山民采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看看四周,什么也没有,再细细寻觅,原来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长着几丛嫩绿的野茶。可无藤可攀,无路可循,只得怏怏离去。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嫩叶和清香。后来,他训练了几只猴子,每到采茶季节,他就给猴子套上布套,让它代人去攀岩采摘。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后人便干脆给取名为“猴魁”。
传说二: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地方生产一种猴魁茶。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