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的故事

“太平猴魁”是黄山区独有特产名茶,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是金牌名茶。造型美观,香味纯厚,是茶中难得珍品。传说它原来是黄山神猴对太平人的厚报,故事说来真正动人。

传说很早以前,黄山有一对纯白毛猴,它们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宝宝,天天一家人扯藤萝打秋千,攀悬崖练胆量,临池潭照镜子,登高树采果子,好不潇洒自在。时光一天天过去,小宝宝一天天长大,调皮多了,常常独自跑出去,几天才回窝,一对老猴慢慢地放心习惯了。一次,那小猴独自外出玩耍,攀藤跃树,向北一路纵跳而去。到了山下,只见瓜果甚多,不觉多吃了一些,吃饱了忽觉疲乏,便迷迷糊糊睡了。瓜果多了,就贪恋不想回去。渐跑渐远,山野旷大,小猴竟忘了回去的路。

却说一对老猴过了很多日子不见小猴回去,商议结果,公猴决定自己去北边寻找。可怜老大老大的地方,上哪儿去寻找一只迷路的小猴子?老猴寻子心切,思子心痛,忘记了饿、忘记了渴、忘记了疲劳困乏。毕竟老了,一天寻到太平县北部一处山坑里,实在无法行走,躺倒休息,谁知竟没有再起来。

这附近,住着一个老汉,名叫王老二,以采野茶、挖药材为生。恰在老猴死的第二天来到这里,发现了这老猴。王老二人善心慈,心想人猴几乎一样,应该给它掩埋安葬下去。便在附近向阳高坡上挖了一个坑,用石块砌了个槽,然后把老猴仰卧放好,掩埋起来,前面还用石块砌了个坟门。当天晚上,王老二便梦见了一个好象穿白衣的人向他表示感激,说要报答,王老二人诚实,也没放在心上。

到了第二年该采茶时,王老二采野茶又来到埋老猴的附近,突然见这一带大变模样。只见老猴坟的附近和整个山岗,长满绿油油的茶棵,那茶叶又肥又嫩,老远就闻到阵阵清香。心想:“这里怎么回事呢?这一带哪有人,谁能很快地种起这么一片好茶呢?”正想着,仿佛有人在说:“这是我对你的报答。”王老二忽然想起葬猴的当天晚上的梦,啊,莫非这是神猴显灵报恩。为了纪念这神猴,王老二便把安葬老猴的山岗叫做猴岗,把这茶叫做猴茶,把自己住的村叫猴坑。

可怜那只母猴更是难过,心爱的孩子贪玩跑丢了,寻找孩子的老头子也不见回来,思念孩子又思念丈夫,也是整日整夜的痴等呆看。先还是坐自己窝门口,后来便整日整夜地坐在狮子峰北边那四周没有任何遮挡的山顶平台上,一动不动对着太平方向望着,什么时候僵硬了变成石头都不知道。后来人们便把面对太平的白毛母猴变成的石头,叫做“猴子望太平”。因为黄山北海山高谷深,气流急速,又多气旋,所以云海特别有声有色,因此那石猴又名“猴子观海”。

这猴茶称为“太平猴魁”,真实的得名,是清代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猴茶产于猴岗、猴坑一带,是高质量茶,清光绪年间,它也跟别的茶一样,卖不上价。当时猴坑有个祖籍庐江县的王魁成,也叫王老二,为了提高茶叶质量,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改变了传统制作方法,一律取两叶一尖的茶叶,制成“两刀一枪”规格,猴茶名声逐渐外扬,被茶商们誉为“王老二魁尖”。

到了民国元年(1912),距离猴坑东八里新明乡三门村,著名士绅刘敬之,向王老二购买了几斤,取猴坑之“猴”,王魁成之“魁”,定名为“太平猴魁”,送到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农商部和南京劝业会陈列展览,“太平猴魁”正式扬名南京,获最高奖,第二年便挂牌销售。民国4年,即1915年,“太平猴魁”由国民政府农商部选送美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比赛,一举获得国际金奖。从那以后,“太平猴魁”作为顶尖名茶,一直金牌不倒。所以这一金牌名茶扬名中外,一要感谢创始人王魁成先生,二要感谢后来曾多次接待周恩来的刘敬之先生的推举之功。

要说这猴魁,真是茶中之秀。外形两叶包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外显白毫,但含而不露;色泽苍绿,叶脉绿中藏红;冲泡开汤,茶叶成朵,徐徐开放,或沉或浮;香气高爽持久,汤色清绿明净,具有爽口、润喉、明目、清心,提神之效,难怪传说这么神奇。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