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黑茶吗?

关于六大茶类的分类

绿茶

绿茶是中国主要茶类之一,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有出产,绿茶是不发酵茶,所以会保留比较多鲜叶的天然营养物质,其茶汤清绿,具有多种保健功效,还可以防辐射。

红茶

红茶最早出产在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它是一种全发酵茶,冲泡出来的茶汤呈现红色,故名为红茶,具有多种功效,还具有养胃、抗癌、抗衰老等功效。

黄茶

黄茶是我国特产,是一种微发酵茶,因为经过制茶过程,茶叶呈现黄色,黄汤也呈现黄色,这种茶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出产。

黑茶

因为制造黑茶所需的原料比较粗老,所以在制造黑茶的时候堆积和发酵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出产的茶叶大多数呈现暗褐色,故被称为黑茶。

乌龙茶

乌龙茶也被称为青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在发酵的时候,叶片会变红,是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茶类,品尝乌龙茶你既能感受绿茶的鲜浓,又能品尝到它的甜醇。

白茶

白茶是六大茶类之一,它是福建特产,属于轻微发酵茶,是茶类里的特殊珍品,冲泡出来清鲜毫香,汤色清澈,品尝起来滋味回甘,因全身多白毫而得名。

普洱茶的定义与品质特征分析

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茶泛指的是云南地区出产的茶,通俗地讲,是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芽和叶加工制作而成的茶叶。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成品普洱茶可以分为两大类:普洱生茶(生普)和普洱熟茶(熟普)。

什么是熟普?

熟普干茶和汤色

生熟之分,差在有无后发酵工艺。熟普是经过后发酵的普洱茶,干茶的颜色一般是红褐色或者黑褐色,茶汤的颜色也比较重,为深红色、猪肝色,泡得浓了看起来甚至黑乎乎的,有点像酱油。当然,品质好的熟普应该是深红透亮的。

熟普汤色

有的朋友以为汤色红,就是红茶。其实和生普、熟普的区别一样,六大茶类也是根据加工工艺来分的。熟普的加工工艺和品质特点,都属于黑茶范畴,所以熟普属于黑茶。

各类茶汤色对比

至于汤色,并不能和茶类混为一谈,比如并不是所有的红茶汤色都很红,也有像金骏眉这样的橙黄甚至金黄色;再比如也并不是所有的黑茶汤色都像熟普一样这么红浓,也有像茯砖茶这样比较浅的橙黄色。

什么是生普?

生普说起来要比熟普复杂一些,是绿茶又不是绿茶,是黑茶又不是黑茶。

生普干茶

生普的制作工艺很简单,就是先将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制成晒青毛茶,然后压制成饼状或者沱状。所谓晒青,是一种通过晾晒来干燥的绿茶加工工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生普应该归为绿茶类。

生普汤色

那为什么说生普又不是绿茶呢?这跟生普的特性有关。一般茶树品种的绿茶,放久了滋味只会越来越差;而云南地区的茶树,由于茶树品种以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原因,内含物质特别丰富,制成的生茶会在存放的过程中发生奇妙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往往能带来更加丰富的品质特征。

“上斗”六年转化情况

上面说的其实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陈化过程,有点像生普在进行自动的后发酵。所以说,生普刚制成的时候确实是绿茶,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它又不是绿茶了,因为它丢失了绿茶鲜、强的品质特点,反而更向黑茶的柔、醇去转化。同时,它又不能算黑茶,因为毕竟它就算再老,品质特征跟熟茶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普洱茶到底属于什么茶类?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如下判断:

第一,目前国标所界定的普洱茶,已无法直接按照陈椽教授的六大茶类分类方法简单将其归到哪一类,其根本原因是“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在制法和品质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第二,通过前面的梳理也不难看出,目前的普洱茶也并非是按照“六大茶类”分类法可以独立列为“第七大茶类”的茶,因为其制法和品质的差异并没有完全独立于“六大茶类”之外。

第三,对于当年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如果非要参照“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给其归类,当年的普洱(生)茶可以归到绿茶类,当年以及陈年的普洱(熟)茶归到黑茶类。

当年的普洱(生)茶以当年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精制后蒸压而成,蒸压及随后的干燥过程对成品内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到“变色”为“黑茶”的程度。与此变化略有相似之处的是茉莉花茶,拿以绿茶茶坯窨花加工而成的茉莉花茶为例,在经过数次窨花以及随后的干燥之后,其内质严格而言实际上与加工之初的绿茶茶坯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但这并不影响将其作为“绿茶的再加工茶”来加以认识。

第四,对于以一定年份的普洱(生)毛茶原料压制的茶,或者是存放若干年之后的普洱(生茶),则不容易简单将其归到六大茶类中的某一类,需要视其原料及成品内质变化也即“后发酵”程度而定。

不关是什么茶,重要的是乐享

从前面所述的关于普洱茶得名的由来、加工工艺的演化、当今国家标准关于普洱茶的界定、六大茶类的分类标准,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很难将目前包括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普洱茶简单直接的归到“六大茶类”中的某一类。

普洱茶究竟属于六大茶类中的哪一类?这是一个需要基于普洱茶的制法与品质,按照六大茶类的分类标准进行对照思考的问题。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们无法将目前的普洱茶直接对应到六大茶类的分类体系中,但实际上这对于我们品鉴和消费普洱茶而言,并没有太大影响。

茶叶分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深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茶叶的标准与工艺本身也存在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而普洱茶的制法与工艺则是具体的事实存在,普洱茶的品质特色日益为广大消费者所认知和了解。作为学术研究者和标准制定者,或许会随着普洱茶行业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细化或优化;作为行业从业者,大可不必因此而耿耿于怀,只需要按照相应的工艺制程,做好产品,并向消费者讲明白产品特点;作为消费者,尽管去乐享一杯普洱茶就是了。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